采访实录:对话骆工 —— 海绵型种植容器在既有(老旧)屋面绿化中的实战经验
采访人:今天有幸邀请到在既有建筑(老旧建筑)屋顶绿化领域深耕多年的骆工。骆工参与过多个老建筑改造项目,尤其擅长运用海绵型种植容器优化施工流程。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访谈,让更多从业者了解这种技术的优势,了解海绵型种植容器。
一、关于海绵型种植容器的 “第一印象”
采访人:骆工,您最早是怎么想到用海绵型种植容器的?
骆工:最早是碰上一个棘手的老厂房改造项目。屋面荷载限制严,甲方还要求低成本、快工期。传统做法要铺防水层、保护层、蓄排水层,光材料堆起来就超荷载了。后来有设计师推荐使用海绵型容器,发现它把这几层功能都集成进去了,一试果然省事,这才开始推广。
采访人:听说您用这容器省了不少钱?
骆工:(笑)对,比如一个 2000㎡的老办公楼屋顶,传统做法光耐根穿刺防水层和蓄排水板就得花 20 多万。用海绵型容器,这两项直接省了,再加上省掉的水泥砂浆保护层,总成本砍了快 15 万。甲方乐坏了,说以后项目都这么干。
二、实战对比:传统做法 VS 海绵型容器
采访人:您觉得传统做法最大的痛点是什么?
骆工:三个字 ——“叠罗汉”!防水卷材、保护层、蓄排水板一层层铺,费工费料还压秤。尤其老建筑,结构师一看荷载计算就摇头。比如水泥砂浆保护层,30mm 厚一平米就 70 公斤,铺完再加蓄排水层、种植土,屋面都快 “喘不过气” 了。
采访人:海绵型容器怎么解决这问题?
骆工:它把耐根穿刺、蓄排水、保护层三合一了。比如我们用的绿粤生态的容器,单位面积的饱和满载重量才 30kg/㎡(容器蓄满水20kg+容器本身重量约10kg),比传统做法轻一半以上。而且直接铺放,不用层层施工,工期至少缩短 1/3。
三、暴雨考验:内涝问题怎么破?
采访人:您提到传统蓄排水板容易内涝,实际遇到过吗?
骆工:太常见了!去年有个商场屋顶,用普通蓄排水板,结果雨季淹死一片植物。后来开盖检查,发现排水板缝隙全被泥土堵死,根本排不动水。换海绵型容器后,今年暴雨愣是没积水 —— 它内部是立体网格结构,有独立蓄水区,排水道互连互通,泥土进不去,自然不堵。
采访人:数据上能差多少?
骆工:就我自己做过项目做过实测,海绵型容器排水速度每分钟 3.8 升 /㎡,传统板子才 1.2 升。大雨天,前者 1 小时排干,后者 3 小时还汪着水,你说植物能不死吗?
四、给同行的大实话:怎么避坑?
采访人:新手用海绵型容器要注意什么?
骆工:三点!
1. 基层必须平整:有次工人偷懒没清干净碎石,铺完半年发现十几个容器底被扎穿。现在我都亲自拿激光水平仪验收基层。
2. 灌溉管线别省:虽然容器本身蓄水强,但建议还是铺滴灌系统。我们做过对比,有滴灌的容器植被成活率 98%,纯靠自然降雨的才 82%。
3. 别迷信 “全替代”:电气系统、防水检验这些该做的还得做,容器是优化流程,不是万能药。
五、未来趋势:您怎么看这项技术?
采访人:您会推荐所有项目都用海绵型容器吗?
骆工:既有建筑改造闭眼冲!尤其是学校、老小区这些荷载敏感、预算吃紧的项目。但新建项目如果甲方不差钱,可能还是传统做法更熟悉。不过从我经手的项目看,用过海绵型容器的甲方,90% 都会复购 —— 省下的钱是真金白银啊!
结语
采访结束后,骆工分享了一组数据:近 3 年他参与的 12 个既有屋面改造项目,使用海绵型种植容器后,平均工期缩短 30%,成本降低 18%,植被存活率提高至 95%。正如他所说:“老建筑屋顶绿化,要的不是高大上,是实实在在能落地、能省钱、能活久的方案。” 或许,这就是海绵型容器被越来越多项目选择的原因。
(本文根据骆工口述整理,隐去其真人形象,已获授权发布)
附: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《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》JGJ 155-2013(备案号 J 683-2013)第45页屋顶绿化工艺流程。